
贵州省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之一
金黔在线讯(本网记者 林童 实习生 安轶伦)古籍修复工作需要专门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艺,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“拯救艺术”。6月8日是第八个中国文化遗产日,为更好地扩大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和影响,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,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向公众开放,展示古籍修复技艺、古籍修复用纸、古籍装帧形制、装具、修复工具等。

图书馆工作人员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
2007年起,全国启动中华古书籍保护计划。省图书馆是全省古籍文献收藏中心,约有古籍25万册。由于岁月更替,不少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,约有8万册破损古籍亟待修复。 近年来,该馆已完成2300余册的古籍修复,其中国家级善本《闲情小品》、珍稀抄稿本《夏小正》、《鹿仙吟草》等在专业人员精心修复后重现华彩。

古籍修复的工具
在活动现场,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琴一边“操作”一边为市民演示,“古籍破损主要有书页老化、酸化,和虫蛀等因素造成,在对古书籍进行修补时,要遵循先修复中缝,再修复页边;先修复大洞,再修复小洞的原则。通常修复破损古籍所耗时间,依书籍破损程度而定。轻度破损只需要半天时间,一般破损则需要两至三月时间,重度破损耗时更长。”
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的穆田芳同学告诉记者,今天的活动让她了解到,在图书馆工作原来不是她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工作。“这份工作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,还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。”
另,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琳提醒市民,若家中藏有古书籍,可选用手工纸(白皮纸)包装后,平放在干燥处,切勿重压。她也表示,贵州省图书馆的古籍库房恒温恒湿,可最大程度保护古籍。若市民有需要,可将收藏在家的古书籍拿到图书馆进行托管。

贵州师范学院向贵州省图书馆捐赠古籍复印件
|